古地名與新藝文的棲所:台中土庫漫遊 - 草悟系
談觀點

古地名與新藝文的棲所:台中土庫漫遊

鄰近草悟道有個有趣的街區,名為「土庫」。在台中,土庫除了是里名,也有廣義的指稱:其範圍大致北到向上路,南沿南屯路,東接英才路與五權路,西則臨大忠南街。此稱呼與雲林的土庫鎮撞名,然而,台中土庫之名出現的非常早,根據學者研究,現存1781年平埔族群岸裡大社的文契中,就有記載「土庫庄」的地名,算下來,台中的土庫成為庄頭已有250年以上的歷史。

關於土庫名稱由來,有數個不同說法,以其中一種意指「土造倉庫」的解釋最為廣傳,其造型近似於以竹編壁,外塗泥土石灰,上覆斗笠狀頂蓋,整體呈現圓型的穀倉,又稱「古亭畚」,例如位於台北著名師大商圈的舊地名「古亭」,有一說即得名於此;離師大不遠的台大即是「公館」商圈,昔日是官署所在或建有地主收繳佃租的館舍,顯見早年此地曾有大片稻田,需建倉儲糧的歷史。有趣的是,從台中土庫再往東南方走,也會銜接至傳統地域名為「公館」的街區,是故能推測過去土庫亦為田連阡陌的模樣。這些地理空間距離相差數百里,卻有類似命名邏輯的老地名,是我們得以拼湊已消逝的地景脈絡重要線索。

古早的庄頭總是依靠著河流而生,土庫一帶即有土庫溪流經,在地表上繪出多個S型的顯眼河道,然而隨著城市住民持續湧入,都會區不斷擴張的情況之下,原易氾濫的自然溪流先經過整治如截彎取直等,再來或因被汙染而需遮醜掩臭,則多半會改建成行經地下的排水圳溝系統,土庫溪亦然。1980年代,土庫溪畫過的五權西六街一帶陸續加蓋,方成現在容貌,若對照古地圖,可推知五權西六街82巷、五權五街139巷過往都是土庫溪河道。很難想像當年農家曾沿著溪畔飼養鴨鵝,在土庫的忠明南路側留下「鴨母寮」小地名,如今距鴨母寮不遠處,但見一家老牌的薑母鴨鍋物與一間新興的烤鴨品牌,分頭佇立忠明南路兩側,消費人車絡繹不絕,興許是歷史的偶然與巧合吧。

而在1980年間,歷史學家「古蹟仙」林衡道先生曾走訪土庫,記錄此處賴氏家廟錫類堂之風華,並留下難能可貴的影像資料。錫類堂在日治時期也是文人雅士舉辦詩會,以文會友的場所,佐證台灣日常農家文風普及的景況。可惜的是,堪稱精美的家廟建築在都市化浪潮下,早已被拆除,不過如果走過五權三街、忠明南路交叉口,眺望路邊街屋,可見一幢既龐大又謎樣的古典宮殿樣式建物座落樓頂,正是現在的賴氏家廟,此景也說明了傳統祠堂信仰在面對寸土寸金的時代變遷時,所採取不得不的轉型方式。

若再以五權西路為界,土庫可分作南、北兩區塊,北土庫的發展離不開越戰時期美軍駐紮的影子,南土庫相對地更恣意揮灑,然則細細品味,仍可尋覓些許條理,如以建築型態觀之,南土庫除了新建的高樓華廈之外,多以融合美式社區風格,帶有小庭院的二層樓洋房為主,有單獨成戶者,也有一間二戶者,依照外觀可初步歸納出三種類型:

一、斜平頂前伸陽台型(單獨成戶)
二、斜頂迴廊陽台型(一間二戶)
三、斜頂窄長陽台型(一間二戶)

其中,以單獨成戶型最具特色,但數量留存最為稀少。這些自1970年前後陸續完工的花園洋房,時至今日已然成為非常適宜轉換時空氛圍的商業場域,特色咖啡、選物雜貨、烘焙、果醬、花藝、餐飲、策展或工作室等富含人文質感業態紛紛進入,帶點實驗與冒險性質,調和原屬於住宅區的悠閒生活節奏,使得土庫似乎連時間感都與眾不同,綻開出非常迷人的時區。

猶記得十多年前土庫在地居民「動畫飛行館」負責人邀集夥伴,發行《暖太陽》刊物,設計街區「尋寶」的散步地圖,介紹眾多特色店家與職人,一連出版至第六輯,他們還共同成立「土庫之心文創聚落」,舉辦各式各樣的巷弄市集,是台中市區內甚早覺醒,認真提倡、經營與關注自己生活週遭場域的一群人,也吸引當時愛好藝文者趨之若鶩,這種由民間自主而生的文化復興運動,雖然因種種事由不再那麼繁盛活躍,且反應在品牌來來去去,店家移進再移出的表象,但仍留下諸多耕耘過的痕跡,土庫商圈儼然成為若想體驗台中個性小店的首選街區;能成為此區的一份子,在商業考量之外,心底帶著更多理想或浪漫成分。漫步土庫巷弄,可以察覺這裡的靜謐帶有老派的尊重,以及對夢想的看重,使得居民得以如常作息,工作者得以率性創作。

「與其在上端開一朵花,還不如在底層的泥土扎根。」這句話節錄自十年前一則專訪動畫飛行館負責人的文章,儘管這些年動畫飛行館已不對外營業,我走在土庫的街道,看著新舊融洽彷彿已聞到來自母土的泥香。

 

閱讀更多:發現五廊街廓:理想生活與迷人時光

Matt Chen

台中人。大學甘心是文學的信徒,碩士就範為商業的俘虜。觀察近年土地重劃熱潮改變城市歷史脈絡,於是開始記錄台中民宅老茨。理解文資保存的難處,希望藉由故事與想像,逐步轉變以開發追求發展的思維。擅長做與所學不相關的事。 Mail:matt8429@gmail.com

View All Article
相關文章
逛藝文 | 談觀點
草悟系
談觀點
留白計畫創辦人 王奕翔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