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園道博物館連線:串起知識的無限性與可能性 - 草悟系
談觀點

綠園道博物館連線:串起知識的無限性與可能性

台中草悟道的範圍,北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沿著館前路的綠園道,往南經市民廣場、PARK2草悟廣場,轉至英才路,直抵國立台灣美術館,皆屬其範圍。草悟道的設計理念,脫胎自書法行草的律動感,想像將常綠的園地當作筆墨,穿梭城市紋理之間,如同酣暢運筆般,鮮活了週遭空間的氛圍。帶狀園道在街區裡左右徜徉,鬧中取靜,彷彿墨色濃淡,民眾可感受自然與人文交會流瀉出的氣質,故命名為「草悟道」。

然而,若仔細觀察此區綠園道間的串聯,可以發現草悟道起點——科博館植物園的東側,同樣有著成排的高聳樹木和連綿綠地,一路循著育德路前行,可直通至學士路的中國醫藥大學與中正公園。

相對於草悟道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台中的風格時尚與藝文脈動,育德路的綠園道有如行草運筆前應有的靜心定性,我視之仿若草悟道的前導序曲,周遭街區多屬住宅和學區,適合伴隨宜人的生活節奏、愜意的旅人速率如騎乘單車,自在晃悠。

有趣的是,育德路綠園道兩端皆有博物館座落,一座命題廣泛,一座主軸專一:園道西側接往全國知名、從事浩瀚科學教育的科博館;東側則是在1991年成立的「立夫中醫藥博物館」,隸屬於中國醫藥大學,是全台首座以典藏中醫藥文化與科學為主題規劃的展館。

進入校園中的立夫中醫藥博物館,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醫藥大學成立之歷史,藉由老照片與文物的回顧,可見過往學院的景象。在今日中國醫藥大學水湳校區以「建築博覽會」的形式,集結台灣知名建築師戴育澤、黃宏輝、邱文傑的佳作,以及建築大師Frank Gehry即將登場的當代美術館建築,對照老照片中已拆除的校園建物如1970年興建,蘊含表現主義設計意識的綜合大樓,或仍存續的全國第一間套房設備的學生宿舍(今英才路、學士路口),在在顯示這所學校對於建築形式創新的推崇。

博物館二樓開始,便是一系列中醫藥文史的展覽空間,包括名醫華佗、扁鵲、張仲景等生平背景;傳統醫藥典籍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內容,以及神奇的針灸原理與儀器,加上五花八門的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標本,還有真偽藥材辨識、應用功效等,令人目不暇給,有興趣者可在此浸淫半日以上,不覺時間流動。

再往樓上走,即是台灣中醫藥發展史區,說是發展,實則更像是中醫藥困境的現況分析,軟硬體的展示陳列透露學術的保守性,或許立夫中醫藥博物館也有此體悟,因而不故步自封,反倒主動走出館外推廣,除了與鄰近的科博館、國美館跨館協同舉辦多場中醫藥主題活動,亦和擅長法式料理的主廚合作,依照時節推出合適中藥為食材的養身菜餚,以法式烹調手法將中藥材無斧鑿痕地優雅融入精緻餐飲體驗,道道皆有用心的故事,令人感到傳統中醫藥在台灣土地上再進化的可能性,而逐年益發盛大舉辦的「鈴蘭通散步納涼會」,也能見到立夫中醫藥博物館積極參與的身影。

無獨有偶,育德路綠園道另一頭的科博館,也有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展區。科博館的「中國醫藥廳」位於人類文化廳裡。人類文化廳原名「中國科學廳」,2007年因各界逐步對台灣身處特殊地理位置與交融多元文化的重視,故而改名,並加入且完善大洋洲和台灣南島語族等展示主題,呈現台灣應有的面向。

中國醫藥廳裡特別規劃重現鹿港陽春中藥店的陳設與格局,讓參觀民眾能一睹過往中醫藥產業的風采,陽春前店為熟悉的傳統木製櫃檯和擺滿琳瑯滿藥材的「百草櫃」,後方則可一窺處理藥材的過程。事實上,這間傳統中藥店的匾額「陽春」直到2019年才掛上,在此之前則使用取自北京著名的「同仁堂」名稱,經過陽春中藥行後代與民代積極爭取正名,方懸掛回「陽春」的招牌。

從立夫中醫藥博物館、科博館中國醫藥廳皆對展示內容有所增修之行徑,這些辯證過程也表現出中醫藥本土化的嘗試,學界持續的反思與探索知識研究的現代詮釋,無疑地讓兩座博物館都具備擔負起傳承屬於台灣文明智慧的角色職責。

由這個觀點出發,大眾流連的草悟道顯然不只有「行草悟道」之解釋,若以台灣本土藥草為經,串起育德路綠園道兩端中醫藥主題展館為緯,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可行性,應足以體悟綠園道可作為兩館與居民公共對話的空間,感悟生機不息的本草文化。因此,草悟道延展為「植草悟道」,若將中國醫藥大學和科博館皆有栽植的「藥園」,直接體現在園道裡,成為自然標誌,發展藥草專區、提倡市民農園、辦理推廣與飲食體驗活動等,形成常態的館際合作,以及對外溝通管道,也能讓印象中傳統的醫藥更加走入常民生活裡,向當代展示耳目一新的形象。

植草悟道,想像藉草悟道之名乘風而起,成為認同,讓園道街區生活得以有更多特色與期待。

 

 

閱讀更多:發現五廊街廓:理想生活與迷人時光

Matt Chen

台中人。大學甘心是文學的信徒,碩士就範為商業的俘虜。觀察近年土地重劃熱潮改變城市歷史脈絡,於是開始記錄台中民宅老茨。理解文資保存的難處,希望藉由故事與想像,逐步轉變以開發追求發展的思維。擅長做與所學不相關的事。 Mail:matt8429@gmail.com

View All Article
相關文章
談觀點
留白計畫創辦人 王奕翔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