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計畫的吉光片羽:探訪草悟道地景的今與昔
1935年(昭和10年),日治政府公告台中市區擴張計畫,在台中都市計畫地圖上,首度出現外環形狀圍繞原有棋盤式街區的道路規劃,初見目前名為五權路、英才路與忠明路/忠明南路之雛形。此次計畫中,同步設置許多公園與綠帶,是以台中可說是近百年前劃設時,已確立往滿佈綠園地的都市型態邁進。
當時,人和城區水紋的關係仍非常緊密,知名的綠川、柳川皆一度整頓成日治初期開發的界線,隨著台中逐漸成為新興大城,市區發展規模很快地跨越至梅川(後壠仔圳)。到了1970年代,重要的道路建設已推進至麻園頭溪畔,都會裡擁有了綿密水網,河道兩旁的綠意景觀搭配公園規劃,構築足以成為台中特色的城市地景。
事實上,在梅川、麻園頭溪之間,原有一條名為「土庫溪」的河道,也是此區的舊地名之一。土庫溪上游來自潭子的水圳,下游會合入麻園頭溪,中游流經的地帶,已填起成陸地,大部分為公共設施使用,約莫是今日始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銜接至市民廣場、草悟道,毗連到向上國中、國美館的綠園道區域。這樣的市景改造,大致在1980年末完成。
也因為過往有密集的河道如土庫溪等流經,方便灌溉,1930年日人曾將「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遷移至此,範圍約是當前孫立人將軍紀念館至大毅老爺行旅的區塊,而英才郵局則是農試場主要建物的所在地,面積相當遼闊。農試場東邊是原審計部台灣省審計處辦公位址(今財政部中區國稅局),也是何以鄰近建設審計新村提供員工居住之由來。
台中農試場最著名的事蹟,乃是在遷移前一年培育出「台中65號」的蓬萊米,繼而開始推廣種植,台灣八成以上的蓬萊米品種都是它的後代。多年後的今日,日本首位台籍清酒釀造師陳韋仁重新栽種台中65號稻米,作為釀酒原料,製作出來的純米吟釀就命名為「台中六十五」,不僅對台灣土地深厚的歷史情感致敬,亦獲得日本國內外諸多酒類獎項肯定。戰後,台中州立農事試驗場改稱為「台中區農林改良場」。
根據耆老的回憶,現在位於向上路、英才路口兩株形體豐美的芒果老樹,就是農改場的生活印記,而這幾乎是僅存的自然景觀。此外,郵局內兩幢作為停車與倉儲使用的平房,也是舊時代的遺緒。台中農改場自1984年遷走,加上原土庫溪水岸填成道路與綠帶之後,廣袤的農田與河溝已慢慢從人們記憶中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眼前水泥叢林中難能可貴的大幅綠意園道,漫步其間,欣賞的又是另一番風情,例如往審計新村的路上,可眺見姜樂靜建築師為向上國中設計的校舍改造工程,皎白的樹狀延伸體除了強化建築結構,更讓空間充滿律動感,又能依照時節變化出如同林木的迷人光影,為方正的校園注入些許詩意,也處處展現美學的視野。
若拐個彎到台中教育大學英才校區,則可欣賞曾以圓滿戶外劇場榮獲全球卓越建設獎的楊瑞禎建築師手筆,貌似方舟般的巨量演藝廳建築體,串聯空中廊橋交錯銜接的教室群,這樣的安排頗有走在船腹裡,即將航向未來的探索感,無意間也呼應了曾流淌在旁的土庫溪意象。
草悟道兩側教育場域在我眼中能重新從建築觀點找回昔日林野與水景,多少寬慰了自己過度懷舊的心思。
如今舊土庫溪畔的審計新村、模範社區與范特喜文創聚落(原為台水宿舍)已陸續改造新生,匯集創意能量,蔚為台中藝文潮流和美食饗宴最佳去處,唯存向上路和模範街口的街屋,保有上個世紀公有機關宿舍的靜謐,門前一小片「台灣省政府眷屬宿舍」的告示牌透露了身世,部分建築為郵政單位所持有的黃金街角,還能保持多久低調內斂的時日呢?未來是再度整修活化,連綴成草悟道周邊必遊景點?或是蓋起一旁同為樓廈的景觀,寫成房屋廣告裡秤斤論兩的數字呢?
有趣的是,現今PARK2草悟廣場停車入口旁的彎形建築,其弧度近似原土庫溪在這裡轉向的彎曲角度,是巧合也罷,若能以向歷史致敬的概念解釋,將更有故事的傳頌性。
縈繞土庫溪的滄海桑田,雖未全然遠離,但已確切成為追憶,新一代關於此區風物的記憶,則是創作與輸入的進行式。草悟道猶如常年披在台中都會肩上的碧綠綢緞,取代了舊日溪水不停地奔逝,是都市計畫裡可貴的吉光片羽,亦溫暖了大城裡生活的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