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ght:草悟道沿線當代經典建築行旅 - 草悟系
談觀點

Resight:草悟道沿線當代經典建築行旅

常聽人說,台灣街道的景色總令人不敢恭維。尤其是密度極高的鐵皮、鐵窗、貼磚等建材,常造成視覺上的不協調,甚至是混亂。國人時興遊訪歐美、日韓,讚嘆、徜徉各個美麗的城市,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將欣賞國外的眼光,再一次放回生活周遭的環境呢?

在台中,串連科博館、國美館的草悟道沿線,或許是一個重新發現城市美學的開端。此趟走訪,將帶大家發掘靜匿在街區角落的大師級建築,體會台中文化城的底蘊,共同感受風格設計的魅力。

座落在道路端點的陳夏雨宅,現代建築風貌裡的東方調色

若從國美館出發,循著五權路右轉,即進入與方才車水馬龍全然不同的幽靜街巷。在小巧的忠勤公園路口,有幢以俐落灰白線條框出沈穩磚紅色的獨棟住宅,建物主人是台灣早期名滿東洋的雕塑家陳夏雨(1917-2000),設計者為被譽為「建築詩人」的王大閎(1917-2018)。

陳夏雨、王大閎恰巧出生於同年,陳自幼對雕塑創作極富興趣,赴日拜師學習有成,他從1938年開始參加日本官方主辦的「新文展」,連續三年的雕塑作品皆入選,從而獲得免審查的殊榮。戰後,陳夏雨回台擔任中師教職,後專心埋首創作,遁世離群。

王大閎為陳宅所繪的圖稿。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王大閎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王寵惠,畢業自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的王大閎,最知名的作品為國父紀念館、外交部大樓、台大活動中心等公共建築。完整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他,不只開創了台灣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在作品裡更率先使用帷幕牆設計,以及將樓中樓置入住宅空間等作法,啟迪無數後進。陳夏雨宅是王大閎在台中留存唯一作品,足見其珍貴性。

陳夏雨全家與吳清友先生。來源:誠品畫廊

不過是何種因緣,讓這兩位名家能有美好的交會呢?故事得由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1950-2017)說起。雅好藝術收藏的吳清友,十分懂得陳夏雨、王大閎創作要求絕對的自主與自由,對作品的精準近乎執著的脾性。鑑於陳夏雨原本的居所年久失修,他又不喜於販售雕塑,吳清友便迂迴地藉著收藏其作品之理由,轉而介紹王大閎來改建陳宅,不只支持並延續了兩人理想中的創作生命,還細緻地顧及彼此的心思。

1996年,陳夏雨與夫人在工作室合影。來源:雄獅美術《完美。心象。陳夏雨》

據曾拜訪陳宅的藝術家表示,建物一樓後方為陳夏雨的創作空間,設計有天窗布簾,可適時調整室內採光,一旁則是紅磚梯子可達地下室,地下室也開窗,窗外植有竹叢花景,光影依時節輝映著陳夏雨嘔心瀝血的作品。這座1994年落成至今,仍維持自信氣質的建築之存在,見證三位跨時代在文化界震耳欲聾的名字。

轉入街巷,迎面而來白色矩形建築,氣質非凡

接著,讓我們順著美術園道,跨過美村路,轉進略顯侷促的五權六街,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矩形素白建物,正中央敞著半圓形開口,下連主門。陽光透過露天中庭鋪滿一樓的綠植,半圓形開口連接兩側二樓的空間,如同橋樑般的功能,使得室內更易交融,對外仍保有一定的私密性,頗有「大隱隱於市」的從容,隱隱然是個縮小版的四合院設計。

甫完工的模樣。源自:《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

這棟以方、圓開拓出的慧黠立面表情建築,出自戰後第一代本土建築師——高而潘(1928-2022)早在1979年即寫下的輕巧手筆。高而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台北市立美術館、華視大樓、台北市議會、冬山河親水公園等。高建築師受訪時曾說自己年輕時參觀王大閎於建國南路的住宅後,深受悸動而不成眠。

二樓半圓形的立面開口與天井細節

高而潘擅長創造重要標誌性市景,也是台灣現代建築發展邁入新里程碑的實踐者,五權六街上這棟私人宅第,是高建築師的經典小品,其外觀使用幾何空間呈現出簡約氛圍,在凌亂的街景中顯得純粹,空間則將合院中「內埕」轉化為園林生活的想像,創造緊密且興味盎然的內在環境,與表面的素雅有了戲劇性對比,或許也融入了私宅主人家庭相處之道呢!

將合院中「內埕」轉化為園林生活的想像

回到草悟道,我們穿過模範社區,在民權路口會見到一幢屋頂向天仰起的建築,乃慈濟基金會台中分會舊址,由大元建築工場姚仁喜建築師(1951-)所構思規劃。在建築師接手設計之前,這裡曾是慈濟位處台中的「起家厝」,其前身為古樸的日式傳統平房,因空間逐漸不敷會務使用,所以拆除重建,新廈於1992年10月落成啟用。

穩重的水平線條與規矩的窗櫺,構成紅塵裡的寧靜

姚仁喜建築師為彰顯宗教建築的平和穩重,在立面以水平線條強調其莊嚴性,規矩密集的窗櫺,除了引入光線外,也透露室內、外對話的可能性,行人漫步,心情自然平靜。知名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觀察姚仁喜是台灣少數可接軌國際並嶄露頭角的建築師,認為其作品「於紅塵中猶帶有一種東方的安靜氣質」,民權路上的慈濟,可謂姚仁喜的初試啼聲,日後他在設計蘭陽博物館、法鼓山農禪寺、故宮南院時,表現得更為顯著。

建築設計屋頂仰角像是一本迎著天際掀起扉頁的典籍

遠觀這幢建築,因屋頂仰角之故,像是一本迎著天際掀起扉頁的典籍,帶有宗教超脫現實的意涵,也讓四四方方的建築體有了律動性。目前一樓空間部分作為慈濟文史館用途,若欲懷想模範街區舊有風貌,或更深入瞭解慈濟過往的發展歷程,都能來此一探究竟。

文史館內保存改建前的日式房舍照片與門口立牌

從王大閎、高而潘到姚仁喜,三位建築師幾乎代表台灣現代建築經驗的曲折與自信,自啟蒙、前行至尋找平衡,是場縱跨世代的構築脈絡,剛好分布於草悟道兩側街區,等著我們再發現。我們何其有幸,在生活裡即能親炙大師經典,帶給街區全然不同的視野,並持續傳遞屬於台中的精采故事。

閱讀更多:生活在台中:漫步模範社區的曾經與現在

Matt Chen

台中人。大學甘心是文學的信徒,碩士就範為商業的俘虜。觀察近年土地重劃熱潮改變城市歷史脈絡,於是開始記錄台中民宅老茨。理解文資保存的難處,希望藉由故事與想像,逐步轉變以開發追求發展的思維。擅長做與所學不相關的事。 Mail:matt8429@gmail.com

View All Article
相關文章
談觀點
留白計畫創辦人 王奕翔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