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中教育大學畢業生的懷舊記憶,探尋五廊街的街頭美味。
我會對臺中市西區的五廊街有印象,起源自今年退休的楊清華潤餅。這間經營超過七十年的資深老店,憑藉著實在的口碑在臺灣小吃界廣為流傳,也成為許多人踏入五廊街的原因。為了更深入認識五廊街,我使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新舊地圖進行重疊比對,推測五廊街的出現應該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關係密切。
從文教區誕生的五廊街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前身是1899年創立的臺中師範學校,雖在1902年停辦,但隨著臺灣初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根據校史記載,臺灣總督府於1923年在臺中川端町與後壠子正式建校。
在1921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已經標示出臺中師範學校的用地範圍;1937年的《臺中市地圖》則繪出了屬於位在川端町的臺中師範學校,但當時尚未出現五廊街的街區定義。直到1938年的《臺中都市計畫圖》,才可見街區輪廓。經過新舊地圖的比對,今日五廊街的範圍在當時被標示為「市營住宅」。
市營住宅即為公共住宅。臺灣日治時期的公共住宅根據《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一書的分類,在1910年至1936年出現的公共住宅多是在經濟保護事業下的移居基地,並細分為州、市、街和莊的經營類型,其主要目的是建造適應臺灣氣候並注重衛生環境的住宅,並進行規模化的都市營造。
臺中在1930年代的市營住宅多是興建在學校周邊,承租人以公教單位的職員居多。依據1952年的《臺中市街道圖》,臺中師範學校旁出現了「五郎邊巷」跟「五郎巷」的名稱;1960年代之後,發現這時候的地圖改以「五廊街」命名,沿用至今。
今日五廊街的生活圈
選一個週末,我造訪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與五廊街,順應街區的樣貌,步步踏出老派經典的散步路線。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前棟大樓被登錄為臺中的歷史建築,建於1928年,外型使用山形筋面磁磚。我伸手碰觸磁磚表面粗糙的溝紋,由於這種磁磚會產生陰影效果,屬於不易造成強烈反光的深色磁磚,常見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校園建築,例如臺灣大學校史館和臺灣師範大學的行政大樓同樣使用了山形筋面磁磚。
抬頭一看,建築頂部裝飾著象徵好運的四葉幸運草。作為一所百年學校,校園內融合著不同時代的氛圍元素,例如校門口象徵鴻鵠之志的現代裝飾,以及擁有鮮紅色外型設計的「師道百年長河之門」標誌。再往深一點的校區探索,會發現忠毅樓的外觀與前棟大樓相似,這棟樓目前為特殊教育學系使用。原址最初是1924年剛建校時的平房食堂,戰後改建為兩層樓的餐廳,當時用來提供公費生的集體用餐。
那麼,現代讓當地學生充滿回憶的地方又是哪裡呢?我詢問了幾位畢業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的校友,他們從舊日青春一去不返的歲月裡,推薦了幾個地方:能解解午後甜癮的「張記豆花國」、適合消磨空堂時間的復古泡沫紅茶店「亞芳茶行」,還有經濟實惠又美味的「松哥拉仔麵」。
五廊街的美味地圖
五廊街連接五權路與民生路,全長不到一公里,街道兩側的房舍間距僅容雙向車道通行,並非顯眼的主幹道。行走其間,彷彿置身於城市細長的摺縫中。我將待訪名單依照進食順序逐一安排,企圖讓自己在五廊街的一天擁有從鹹食到甜點的完整體驗。
超過半世紀的「松哥拉仔麵」是五廊街中式早午餐的首選。店家先將燙過的麵條分成小碗,在料理檯旁還有一個單口爐灶,小火維持滷汁的熱度。每當客人點單時,店家便舀起一大勺滷汁往小碗裡的麵條澆淋,讓那股熱流再次川燙麵條,添加香氣。一旁另提供自助式的蒜泥,只見熟客一匙又一匙地往麵條上覆蓋,堆成一座刺激腔道的蒜泥小山。
松哥拉仔麵著名的還有豬各部位的小菜和湯品,內臟處理得乾淨不腥,湯品使用恰到好處的酸菜提味,親切的待客之道成為當地備受推薦的小吃店家。我想讓人倍感懷舊的還有店內的醬汁,桌上擺上兩瓶臺中人的驕傲──東泉辣椒醬,與來自台中百年大越老醋店的五香醋。醬汁與美食又蘸又拌,混成了讓人再訪五廊街的慾望。
亞芳茶行是學生與周圍居民磨耗時間的地方,磨石子地板上擺放著幾張斑駁木桌,店內紅綠相間的色紙襯托出主打的餐食品項,花生厚片、火腿蛋土司、炸甜不辣、煎荷包蛋和珍珠奶茶等,從飲料、簡餐、茶食到甜點,選項百樣,光要從中挑選想吃的選項,已能打發一大段時間。我想起黃信堯的電影《唬爛三小》,一群好友圍桌而坐,盡說些沒有太多意義的話,但任性地揮霍時間總是青春最強而有力的證明。
傳統的泡沫紅茶店吃的是懷舊,不浮誇、不張揚。身在被歷史歲月淬礪的五廊街,總要在沉住氣時,才能好好感受到其散發出的恬靜氣息。
張記豆花國
營業時間|11:00-22:00
店家地址|台中市西區五廊街29之1號
松哥拉仔麵
營業時間|6:00-14:00 (週二公休)
店家地址|台中市西區五廊街93號
亞芳茶行
營業時間|11:00-20:00
店家地址|台中市西區自治街109號